查看原文
其他

景观设计师应该是指挥各个工种协同配合的总导演丨委员专访

系列访谈介绍



“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CLA推出教师节特别专访,为你讲述高校教师们的故事。


本期,CLA邀请了来自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的翟俊老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廖启鹏老师。一起来探讨跨学科设计教育的途径及策略。


翟俊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风景园林系主任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委员


CLA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能否请您简短地向CLA的读者们介绍一下自己?


翟俊:大家好,我是翟俊,国务院外国专家局专家,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风景园林系主任;美国伊思特(E.A.S.T.scape)及苏州景观城市设计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设计双硕士,从师于著名的生态规划设计创始人迈克哈格和景观都市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詹姆斯·科纳。


在30年工作学习期间主持和参与了200多项国内外横向设计研究课题,出版《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途径》、《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等专著3部,并在《城市规划》、《建筑学报》、《中国园林》等国内外高水平权威期刊及SCI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


设计项目获得美国及中国多个奖项国际级奖项,其中包括2001年度美国联邦交通部“最适合人居住的社区”环境大奖,及1988 IFLA及ASLA联合举办的国际竞赛奖,是中国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受邀参与录制中央电视台“看中国”栏目主题纪录片拍摄,并担任世界景观联盟(WLA)国际竞赛评委专家。指导学生在ASLA 和IFLA及CHSLA竞赛中多次获得大奖。


CLA:我们知道研究和实践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您对于研究与实践这二者的关系是如何把控的?


翟俊:目前中国的景观设计领域注重实践,更多的是从实践到实践,而对理论研究,以及研究如何指导实践认识不足。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不知道建造了多少万方的建筑,规划了多少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了多少万公顷的公园绿地,但是我们却没有出现几位世界级大师(不仅在国内有优秀设计,在国外也有杰出成就的)。


究其原因,是国内设计领域不够重视理论研究。针对这个问题,苏州大学从设计人才培养开始,贯彻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方法,采用Design by research + Research by design两者的联动式教学,应用景观都市主义导向的设计方法论,在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中,加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突出设计教学的理性和研究性,通过运用数字化算法及数学模型等量化方法,强调过程化设计,注重设计形式的生成逻辑,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及对设计与研究的关联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CLA:您认为当代景观教育有什么亟需改变的地方?


翟俊:长期以来,国内学生们的创新与逻辑思维能力都存在不足,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这是因为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相对单一,在教学中不够重视设计与研究的关联性,过分注重结果导向,而过程教学关注不够。教师通常以图面效果好坏作为评判学生设计能力强弱的标准,忽视设计的生成逻辑与科学内涵。


为此,苏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中坚持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方法论导向,突出理性和研究性的设计教学方法,强调设计的过程化,以及设计形式的生成逻辑。近些年来,苏州大学在世界最高水平ASLA及IFLA学生竞赛中连续获奖,其中ASLA继去年1个作品,今年更是有3个作品获奖!多次在顶尖国际赛事中获奖绝非偶然,而是我们贯彻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设计教学的成效:比如我们去年获得ASLA综合设计奖的《生长的沙丘》,经研究发现埃及苏伊士运河生物入侵的原因是由于运河的扩建导致大量海水涌入,使其盐度下降,失去了天然的屏障功能,来自高盐度的红海生物开始穿过大苦湖向低盐度的地中海入侵(图1)。


通过量化分析在湖泊入水口和出水口、以及湖中岛屿之间布置景观装置,来沉积泥沙,进而使水域逐渐变得相对封闭。随着湖水分蒸发,其盐度也相应增加,逐步成为高盐度的天然屏障,进而抵御生物入侵(图2)。在设计时,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进行研究,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的生成逻辑。在制图表现上,创新性的将研究与多种分析表现形式相结合,充分体现逻辑与设计的关联性。

 

▲图1 2020 ASLA 综合设计类获奖作品《生长的沙丘》

▲图2 2020 ASLA 综合设计类获奖作品《生长的沙丘》


CLA:您怎么看当今以及未来设计与其它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如果未来更多的跨界合作产生,您觉得景观设计在这种更加注重交流的复杂环境中会是什么角色?


翟俊:2019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主题是“风景园林与美丽中国”,我认为这个提法非常好。我们所面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景观的发展仅仅只依赖自身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学科发展还应该顺应国家战略要求,因此与其它领域的跨学科融合是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们景观人从事的一些前沿理论与实践都是以跨学科融合为导向的,如海绵城市和水体生态修复是与水务、水利和水环境专家合作;城市更新和“双修”是与市政、规划、建筑与生态专家进行合作,而废弃地修复及山地林相改造则是与环境工程、土壤及林学等专业的专家进行合作。景观设计只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战略要求与人居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

 


在未来更多的跨界合作中,景观应该起到媒介与载体作用。如果把整个城市建设比作一部电影,景观设计师应该是指挥各个工种协同配合的总导演;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场交响乐,景观设计师应该是把各种乐器串联在一起的总指挥。景观设计师需要在这种跨界合作发展的大趋势中敢于担当,加快找到自己的地位。


CLA:针对“碳中和”和“碳达峰”任务目标的提出,我们景观行业可以有什么大的贡献?


翟俊: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彰显了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这也为我们景观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是目前景观行业内对如何实现“两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分强调林地对碳的吸收,实际上森林的碳汇能力远没有人们所想象那么大,多种树并非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错误的植树造林反而会增加碳排放。


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及由此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影响森林的生产力,考虑森林对碳的吸收的同时也要考虑森林的养护成本等负面清单。在国内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方法营造多样性的生境,比如大江河湖海中大量的贝壳甲壳化学成分都是碳酸钙,由此可见水生栖息地的碳汇潜力巨大。通过在运用生态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给城市带来压力的同时,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双碳”目标。这是我们景观行业大有可为的领域。


廖启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景观学系系主任、副教授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委员


CLA: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能否请您简短地向CLA的读者们介绍一下自己?


廖启鹏:非常荣幸接受专委会采访。目前我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任教,担任景观学系系主任、副教授、西班牙巴塞罗那建筑学院(ETSAB)访问学者。我的本硕专业是城市规划,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和设计学双博士学位。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和在地球系统科学特色大学教研的浸润使得我的研究聚焦于棕地再生和可持续设计。


CLA:我们知道研究和实践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您对于研究与实践这二者的关系是如何把控的?


廖启鹏:在高校任教,教学、科研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我和团队依托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资源部矿山生态效应与系统修复重点实验室、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等优质平台,承担了多个国家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以及黄石矿冶遗产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战略研究等课题。同时,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优秀景观人才。

 

▲2018年 黄石市铜绿山矿区城市设计


CLA:您认为当代景观教育有什么亟需改变的地方?


廖启鹏:(1)提升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能力

当代世界正经历生态危机和社会巨变。这些变化既是全局性的,也是相互关联的,由此产生的复杂问题需要多学科协同解决。景观教育在锻造核心专业能力的同时,应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知识。强化以项目驱动的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设计实践教学,培养既能美化环境也能“治病救人”的复合型人才。


(2)培养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

景观专业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能通过物质空间的改善,建构社会空间。要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景观人才,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内化知识技能,将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感性认识上升、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认同,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刘悦来老师和深圳市城管局推动的共建花园就是成功案例。中国地质大学与华新水泥遗产社区开展的共建景观系列活动也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

 

▲2020年地大华新水泥遗产社区共建景观

 

CLA:您怎么看当今以及未来设计与其它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如果未来更多的跨界合作产生,您觉得景观设计在这种更加注重交流的复杂环境中会是什么角色?


廖启鹏: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将重塑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科技驱动的未来生活方式巨变也将重构人居环境空间。如无人驾驶将颠覆城市结构,生命科技将提升人的平均寿命等。设计学科能够通过跨学科融合引领未来生活方式,通过设计将人与人、物与人按照自然逻辑和社会逻辑智慧互联。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有着成为解决复杂系统人居环境问题领导学科的特质。这一点在俞孔坚老师主持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中得以体现。在这些项目中,景观设计师协同整合生态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创造了高品质的人居空间。

 

CLA:针对“碳中和”和“碳达峰”任务目标的提出,我们景观行业可以有什么大的贡献?


廖启鹏:“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景观行业是“增汇”的重要力量,作为最“绿色”的行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双碳”目标下,景观行业要从传统的物质空间塑造向支持城乡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转变,从营造城乡人居环境向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转变。积极探索景观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保护城乡自然生态格局,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我国所有制造业领域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近年我们跟中冶南方武钢院合作承担了武汉钢铁厂、安阳钢铁厂、汉中钢铁厂等多项景观设计及施工。探索结合环境净化、碳汇提升与文化展示融合的设计方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景观力量。

 

▲2020年 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厂区景观




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



如果您有什么话想要对翟俊老师、廖启鹏老师说,
欢迎在下方的留言区告诉我们

统筹:周明波

采访:周明波、明 卉

    编辑:明 卉

感谢翟俊老师、廖启鹏老师供稿




 CLA社群 
欢迎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入群加入CLA社群获取最新线上线下讲座、大咖论坛、委员观点、案例分享等精彩内容



⬆  《2021中国景观实践》作品征集


⬆  加入我们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十年来聚焦中国城镇化发展,定位国家城市科学高端科技智库建设,搭建了广泛、诚信、有效的全球性创业和科研协作网络,组建了富有进取精神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团队,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城市运营为一体的开放性组织框架。学会于2016 年5 月18 日换届,现任理事长为仇保兴博士(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学会将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会核心竞争力培育,并为有志于让城市更绿色、更宜居,研发新技术、新系统的人士提供最优工作平台。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 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CSUS

商务合作及活动推广:

联系人:周明波

电话:010-62747826

邮件:674221088@qq.com

 ·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CLA)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